總體經濟學者對真實世界的盲目真是讓我歎為觀止。
竟然有人宣稱中國2000年之前的TFP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成長率不到1%,實在笑死人。
一樣從邊際現象觀察,從1979年起算,中國從鄉村人民普遍肉食不足,到1990年代中期我到中國西北鄉村親眼見到頓頓都有超油版小雞燉土豆,財富增長驚人。
1979年中國中央政府統計公報記載該年底全國豬隻僅有5萬頭,豬牛羊肉類總存量4萬噸;2017年中國光消費豬肉便達5487萬噸。更進一步說,1986年中國人年均肉類消費不到13公斤,2016年人均消費達63公斤,年複合成長率5.4%。
中國光肉食成長率就5.4%,然後總體經濟學家竟然可以說出TFP成長率不到1%的蠢話,科科。
更甭提把總體經濟產值,分解成「勞工資本 」(labor stock)、「固定資本 」(capital stock)、以及「生產力 」(TFP) 等三種本身就很蠢,連基本價格理論都不及格。
經濟學家張五常曾問:「雇一擦鞋童擦亮皮鞋,買的究竟是勞力還是皮鞋光亮?」來論證生產要素市場與消費市場無從區別。
同理,這種純粹「黑板經濟學」式地三因分解,邏輯上就同樣禁不起考驗,更重要的是,真實世界也無從觀察分離的三者。換言之,這種學問除了騙學位、騙聲譽、騙論文數或騙騙獎金之外,對解釋與了解真實世界沒啥幫助。
可笑的是推崇總體經濟學之人往往連這麼基本的經濟邏輯謬誤都看不出來,也看不出依此推導而出的「高論」與真實世界有多誇張的違悖。
至於這位不知所云的總體經濟學專家以此宣稱:「...過去10年,中國固定資本大量增加,但經濟結構依然是以低成本及低技術為主的製造業。過度的投資產能和房地產,反而讓生產力退縮。...中國打不起這場貿易戰」
只是證明這位專家壓根就沒到過中國第一線生產現場,根本不知道人家30年來生產力進步了多少。
我甚至懷疑,這位專家連塑膠射出這麼簡單的產業,從怎麼開模到實際高效率高品質生產整個ODM過程都不了解,卻能侃侃而談地嗤之以鼻「這些都是低技術製造業」,完全忘了「比較優勢定律」的內涵。
老話一句,懂經濟學理論跟有經濟學感受實在是兩回事。很多經濟學者根本沒有基本的經濟感受。